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古代环境?先知国学环境顾问介绍它是先人们的生存知识,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产物,是民俗,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古至今,中国人为什么那么信环境,为什么那么多人孜孜以学,梦寐以求?为什么那么多人痛恨反对,欲除之而后快?这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学,环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中国古人把环境称为,也叫地理,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环境地理。我们也不妨可以这样解释: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研究分析理论)。 在地球上,占更大体积的物质是什么,就是风、水、地。人类赖以生存的更基本的物质是什么,也是风(空气)、水、地(土地)。请大家在说环境的时候不要把“地”忘了。 在地球上除了由天体进来的物质之外,几乎所有物质都由环境地三者所承载所包含所孕育,当然也包括人类。可见古代人所说的环境,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质,环境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 根据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只有风了。古人认为,风和空间和天是连在一体的,环境学中所说的风,既是空气,也代表空间,同时也包含天。 环境一词更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环境,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环境应是环境的原义。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一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是什么,三就是水。把老子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 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环境。环境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有人认为这是环境一词的起源,其实郭公这里就已把环境狭义化了。 顾名思义,就可见中国古代的环境学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博大,多么的重要。那些把环境学当成迷信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多么的无知。 后来有人把环境学归类于道家五术之一,这是错误的。因为在中国古代,不但所谓儒释道三教都乐于此道,就连那些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都把环境地理作为必须掌握必须精通的知识与学术。所谓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是也。只不过后来有些遗贤术士把环境学引入太过功利化和神秘化的方向了而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环境一词是这样定义的: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环境好坏可以影响其家庭、子女的盛衰吉凶。 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把环境定义为“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是片面的,把环境狭义化了。定义“迷信的人认为环境好坏可以影响其家庭、子女的盛衰吉凶”,这是把环境丑化庸俗化了。 环境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所以笔者认为真正的中国古代环境学应该是一种古代人类繁衍生息,治国安民等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生存知识,是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阴阳调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产物,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是一种由中国古人的唯物唯心学术混杂而形成的博大学派,是一种科学与玄学相提并论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超越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 • 买房看环境十法
- • 如何根据自己属相选择楼层
- • 洗衣机摆放环境讲究
- • 老人房环境之道
- • 老人卧室摆放及环境注意事项
- • 搬新居旺五方
- • 阳宅旺运法